吃菠萝怎么才能不扎嘴?泡盐水其实没用的……
点击上方 ▲ 关注「欧茜医生」了解更多育儿知识
菠萝真的很好吃,就是吃起来有点费嘴,几口下去嘴巴里那股子酸涩、刺痛、麻木感,甚至还会肿胀出血,所以一点都不敢给孩子多吃。
众所周知,蛋白酶能“消化”蛋白质,而菠萝蛋白酶(bromelain)则能分解口腔黏膜上的蛋白质,造成口腔黏膜损伤,产生微麻刺痛感,严重的还会引起疼痛性水肿肿胀,出现出血点。
菠萝的果实和叶子中还含有游离结晶草酸钙(raphides),类似于尖锐的微针,会导致口腔黏膜磨损。孩子口腔黏膜相对更薄,更容易感受到这些刺激性物质。不止是菠萝,猕猴桃、山药、芋头中也含有大量的草酸钙结晶。
研究发现,金属离子确实会影响菠萝蛋白酶的活性。但是想要让菠萝真的不扎嘴,对浸泡液的温度和浓度有很高的要求。
顺便说一句:相比于其他金属离子,氯化钠浸泡液,也就是盐水,对菠萝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。当然了,其他溶液可能不太适合用来浸泡食物就是了。
常温下低浓度的钠离子、亚铁离子、锌离子、铜离子不仅不能让菠萝蛋白酶失活,甚至还有促进激活作用。
实验发现,超过60℃、10%浓度的盐水才能让部分菠萝蛋白酶有效失活,我们平时在家里用的常温盐水,温度和浓度都能很难达到要求,反而可能弄巧成拙,反向保护到菠萝蛋白酶。
用盐水泡菠萝这一约定俗成的做法不太可能让蛋白酶失活,也无法破坏尖锐的草酸钙结晶,更多的是心理安慰作用。不过,泡盐水可以引起味觉反差,让菠萝口感更好,吃起来更甜,类似于日本人吃西瓜撒盐。
广东这一带有菠萝蘸酱油的吃法,风味也挺独特
把菠萝做熟可破坏分解扎嘴的菠萝蛋白酶和草酸钙结晶,另一个好处是可以让同锅的肉变得更嫩。
菠萝蛋白酶是一种很神奇的嫩肉剂,可以分解肉中的肌纤维和蛋白质,使肉更加软嫩滑口。爱下厨房的朋友们可以记下这个小tips~
并不是。
吃菠萝扎嘴是因为菠萝对口腔造成了的局部刺激,对菠萝过敏是指菠萝中某种成分触发了免疫系统异常反应,食物刺激和食物过敏两者有本质的差别。吃菠萝扎嘴非常常见,相反,对菠萝过敏就比较罕见了。
菠萝过敏可能出现的症状:
吃菠萝后短时间内出现红疹
舌头、嘴唇和口腔其他部位肿胀发痒
皮肤某些部位出肿胀、烧灼感、瘙痒或荨麻疹
呕吐、胃或下腹部痉挛
便秘或腹泻
呼吸困难、喘息
血压突然下降
休克
菠萝过敏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,有可能症状轻微,也有可能危及生命。
此外,菠萝是可引起口腔过敏综合征(OAS)反应的水果之一。
口腔过敏综合征是相对常见的花粉-食物交叉过敏反应,一般是由食物中的花粉相关蛋白引起的口咽部接触性荨麻疹导致。
针对墨西哥儿童的一项统计研究发现,对花粉敏感的OAS患者中,62.5%的患儿也对菠萝敏感。把菠萝煮熟可以帮助口腔过敏综合征患者建立更好的耐受。
总之,孩子吃菠萝扎嘴并不是过敏反应,不必过于紧张。对菠萝过敏比较少见,但如果出现了上述疑似过敏的症状,请及时就医。
菠萝和凤梨的关系,类似于土豆和马铃薯、番茄和西红柿、猕猴桃和奇异果、樱桃和车厘子,不同的名称,其实是同一种东西。
凤梨是学名,菠萝是俗称,两者都属于凤梨科凤梨属,拉丁名为Ananas comosus,中文的植物学名称叫凤梨露兜子。
市面上一般会把选育出来长得更好看的菠萝品种叫做凤梨,比如顶端叶子的边缘没有锯齿、果肉上没有黑眼,当然,价格也会更高。至于风味口感嘛,那就因人而异啦。
(所以,这个夏天你和孩子吃上菠萝/凤梨了吗?
插个广子:炎炎夏日,除了多吃水果,也要多注意防晒啊。推荐一些好看又实用的防晒好物,比旗舰店优惠三成以上哦~
蕉下 贝壳防晒帽
原价179元,团购价129元
蕉下 冰薄系列护眼角防晒口罩
原价69元,团购价44元
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小程序店铺看一下,除了帽子和口罩,还有防晒衣、冰袖、晴雨伞等防晒好物也在优惠中。
参考文献:
[1]https://doi.org/10.1111/j.1745-459X.2003.tb00392.x
[2]https://www.naro.affrc.go.jp/archive/nias/eng/research/h26/nias2014e-08.htm
[3]探究影响菠萝蛋白酶活性的条件(狄荻,周咏新,张新烨,杨彩云,生物学通报,2020,55(11):58-60)
[4]菠萝蛋白酶酶活力影响因素及测定酶活力方法的研 究进展 欧英杰 (广东省食品工业公共实验室 广东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)
[5]UTD:口腔过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
[6]https://allergyhq.com/pineapple-allergy#:~:text=%20Pineapple%20Allergy%20Symptoms%20%201%20Red%20rashes,drop%20in%20blood%20pressure%2013%20Anaphylaxis%20More%20
免责声明:本文数据更新于2022年5月。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、健康、用药的科普信息,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。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。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,请给我们留言。注:封面图片来源网络。
推荐阅读